他们骄人的成果不仅是余杭实体经济一张光彩熠熠的成绩单,更是开发区递出的一张“圆梦之地”金名片。近期,《圆梦园的故事》也将深入“楷模奖”明星企业,探究他们背后成长的历程,书写他们在开发区这片“圆梦之地”上发展的点滴。
■记者 杨嘉诚
本报讯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企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经济效益最显著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之一。然而,研发周期长、成果转化难、上下游配套复杂、渠道不畅等“拦路虎”却成为了生物医药人才大展拳脚的最大阻碍,如何寻找一个可以安心科研、安心成长的环境,成为了每一位生物医药人才所首要面对的课题。
位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的中翰盛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内的医智汇创新工场,通过连接“产、学、研、医、用”的产业循环系统屏障,将各种“拦路虎”牢牢挡在园区之外,为生物医药人才铺平了一条创业大道。2016年医智汇实现产值4.7亿元,在前不久刚落幕的开发区首届产业发展“楷模奖”颁奖大会上,医智汇创新工场斩获“最佳孵化园区”奖。
凝聚医疗体外诊断领域智慧
实现园区企业技术互补、渠道合作
顾名思义,“医智汇”就是将医学上的智慧汇聚于一起。目前,医智汇已集聚医疗体外诊断领域企业逾40家,通过产业集聚,医智汇为园区医药创新企业打造了一个专注于医疗体外诊断领域、生物信息与个体化诊疗技术的开放式创新孵化平台。
企业之间完全可以实现技术上的互补、上下游渠道的合作,杭州博茵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医智汇创新工场负责人唐涛向记者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医智汇内另一家企业普优生物曾遇到生物血清提纯的技术难题,而博茵生物刚好是这方面的专家,在博茵生物的帮助下,普优生物得以迅速攻克这一技术难关。通过技术合作,博茵生物发现普优生物的产品正好是他们的原料,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普优生物随即成为了博茵生物的上游原材料提供商。“随着博茵生物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成功,他们也成功成为了中翰盛泰的上游服务商,不仅帮他们省去寻找下游渠道的繁琐,也为我们节省了数百万元的成本。”在唐涛的讲述中,记者发现医智汇就宛如一条精密的医疗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线,每一家入驻企业是其中的一个齿轮,既获得来自上一个企业的助力,也帮助下一个企业转动,最后实现整个生态体系的共同发展。
唐涛告诉记者,在这个技术爆发型的时代,时间就是一切。在医智汇内,企业可以第一时间与园区互相分享科研动态,而中翰盛泰不仅会根据市场修正企业的研发方向,也会根据企业最新的研发成果,提早帮助企业部署市场渠道。“时间就是金钱,只要可以尽早完成研发,抢占市场,其中所减少的成本、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言而喻。”唐涛说。
搭建全体系平台服务企业
让科学家始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相比传统的孵化器,医智汇创新工场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在这3.8万平方米的孵化空间里,配备了医疗体外诊断领域完备的全要素科研技术平台、生物制品保税查验一体化通关的浙江生物制品跨境服务中心、医智捷冷链物流系统……此外,还与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医学诊断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并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集聚了7位教授和28位生物医药领域的硕、博人才。
“最具特色的当属我们的浙江生物制品跨境服务中心,这是华东地区首个特殊物品出入境集中监管平台,将极大减少园区企业的原料进口成本。”唐涛说,货物在空运至机场落地后,将会有专业的冷链运输物流将货物搬入保税库,并享受专业的集中查验、过关。这个过程不仅大大降低了生物制品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风险,在时间上也从之前的10天过关缩短为3天,过关的货物保存成本更是只有原来的30%。同时,跨境服务中心的公共服务平台还将为不熟悉进出口业务的小型团队提供代理业务。“例如园区内一家名叫中燃核酸的创业企业,当时他们急需进口一批生物原材料,然而没有经验的他们碰壁多次,后来通过我们代办,仅用了半个月就完成了这批原材料的进口,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让园区来扮演企业家的角色,让科学家可以始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医智汇的服务宗旨。“作为一家已经深耕市场20余年的企业,中翰盛泰希望可以当好一个领跑者,带领医智汇内的企业少走弯路,帮助他们汇聚在一起抱团创业、抱团创新。”在采访的最后,唐涛也与记者分享了医智汇的目标,“希望通过园区与企业的双重努力,可以将医智汇打造成一个医疗体外诊断领域企业圆梦的乐园。”
(余杭晨报20170417第一版,杨嘉诚)